- UID
- 67130
- 帖子
- 14
- 積分
- 53
- 威望
- 0
- 金錢
- 15
- 貢獻
- 8
- 魅力
- 8
- 閱讀權限
- 20
- 在線時間
- 0 小時
- 註冊時間
- 2018-3-25
- 最後登錄
- 2018-3-25
|
大佛頂首楞嚴經:七處征心
作者: yokan 日期: 2018-3-25 21:44 閱讀: 4221 人
打印
收藏
大 中
小
在佛法中,最為重要的問題,莫過於我們的心了。說起我們的心,可是不得了的大事,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講的很清楚: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。這一切世界、六道輪回莫不是我們的心所生起,通過眾緣合和而有。可是既然心是如此重要,那麼它到底在什麼地方呢?現代社會科技發達,人們好像已經覺得我們的高級思維和神經活動都是在大腦中了。其實並不正確。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中對心在什麼地方有過一段十分精辟的論述。這是學佛之人,希求智慧,不可不知的一課。
第一處 心不在身內
阿難,我今問汝。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,將何所見,誰為愛樂。
阿難,我現在問你,當初你因為看到如來三十二相而出家,是用什麼來看的呢?是誰在喜愛好樂呢。
阿難白佛言:世尊,如是愛樂,用我心目。由目觀見如來勝相,心生愛樂。故我發心,願捨生死。
阿難回答佛說:世尊啊,這樣的愛樂是用我的心和眼睛。因為看到如來的美妙相貌,內心喜愛,所以發心,希望也能夠了脫生死。
佛告阿難如汝所說。真所愛樂,因於心目。若不識知心目所在,則不能得降伏塵勞。譬如國王,為賊所侵,發兵討除。是兵要當知賊所在。使汝流轉,心目為咎。吾今問汝,唯心與目,今何所在。
佛告訴阿難說:就像是你說的那樣,愛樂是由於心和目。如果不知道心和目的所在,也就不能降伏塵勞的困擾。就如同一個國家被匪徒所侵擾,出兵平息匪患,那一定要知道匪徒所在的地方。能夠使你輪轉生死的,心、目就是原因。我現在問你,這個心和目,現在在什麼地方呢?
阿難白佛言:世尊,一切世間十種異生,同將識心居在身內。縱觀如來青蓮華眼,亦在佛面。我今觀此浮根四塵,只在我面。如是識心,實居身內。
阿難說道:一切世間的不同種類生命,都是識心處於身體之內的。縱然是如來您,如同青蓮花一樣的眼睛也在佛的顏面上。我看這眼、耳、鼻、舌 都是在我的顏面上。而這心的確是在我的身體之內。
佛告阿難。汝今現坐如來講堂。觀只陀林今何所在。
佛告訴阿難:你現在坐在如來的講堂之中,看見只陀樹林在什麼地方呢?
世尊,此大重閣清淨講堂,在給孤園。今只陀林實在堂外。
阿難回答:世尊,這廣大重疊的講堂在給孤園中,而只陀樹林實在講堂的外面。
阿難,汝今堂中先何所見。
世尊說:阿難,你在講堂中都看到什麼了呢?
世尊,我在堂中先見如來。次觀大眾。如是外望,方矚林園。
阿難說:世尊,我在講堂中看到了如來,還有聽聞佛法的大眾。向外望去,才看到樹林。
阿難,汝矚林園,因何有見。
阿難啊,為什麼你能看到講堂外面的景物呢?
世尊,此大講堂,戶牖開豁。故我在堂得遠瞻見。
世尊,這個講堂的窗門寬敞洞開,所以我在講堂中才能看到外面的景物。
爾時世尊,在大眾中,舒金色臂,摩阿難頂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。有三摩提。名大佛頂首楞嚴王,具足萬行,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。汝今谛聽。阿難頂禮,伏受慈旨。
這時世尊在大眾中,以金色的手臂,摩阿難的頭頂,告訴阿難和大眾,有三摩提稱為大佛頂首楞嚴,具足一切法十方一切如來都是從這條莊嚴妙法之路而證果。你要認真聽取。阿難頂禮,表示接受佛陀的慈悲教誨。
佛告阿難。如汝所言,身在講堂,戶牖開豁,遠矚林園。亦有眾生在此堂中,不見如來,見堂外者。
佛告訴阿難,就如同你所看到的那樣,身體在講堂之內,門窗洞開,從中可以眺望到遠處的園林。那麼有沒有人能夠在這個講堂中沒有看到如來和室內的景物,卻可以看到講堂外的景物呢?
阿難答言。世尊,在堂不見如來,能見林泉,無有是處。
阿難說:世尊,在講堂內沒有看到如來,卻能看到講堂外的景物,決不會有這樣的事情。
阿難,汝亦如是。汝之心靈一切明了。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,爾時先合了知內身。頗有眾生,先見身中,後觀外物,縱不能見心肝脾胃,爪生發長,筋轉脈搖,誠合明了,如何不知。必不內知,雲何知外。是故應知,汝言覺了能知之心,住在身內無有是處。
阿難啊,你也是這樣啊。你的心對於一切都明了,如果這個心的確是在你的身體之內,那麼你應當先了知你身體內的情況。先看到身體內的情況,然後才能看到身體之外的情況,縱然不能看到心肝脾胃,那麼毛發指甲的生長,筋脈的轉動,應該可以明了的。為什麼不知道呢?不知道身體之內的情況,怎麼會知道身體之外的情況呢?故此你所說的覺知的心在身體之內的說法是不正確的。
從現代科學的角度,認為大腦是人們神經活動和思維的中樞。但是按照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道理看,大腦能夠通過神經活動來進行思維,卻不能對自己的神經進行感知,我們無法知道那根神經正在思考著什麼問題。也不能感知到神經的工作與休息時是一種什麼樣子。所以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事物,思考問題,大腦僅僅是做了一部分工作,真正能夠思維的還不是這一團神經細胞。
第二處 心不在身外
阿難稽首而白佛言:我聞如來如是法音。悟知我心實居身外。所以者何。譬如燈光然於室中,是燈必能先照室內,從其室門,後及庭際。一切眾生,不見身中,獨見身外。亦如燈光,居在室外,不能照室。是義必明,將無所惑。同佛了義得無妄耶。
阿難向佛稽首然後向佛說道:我聽到如來這樣的說法,才知道我的心實在是在我的身體之外。為什麼呢?如同燈光在屋子裡,這燈必然是先照亮室內,通過屋子的門然後才能到達庭院。一切眾生,看不到身體內的情況,卻能看到身體外的情況,如同燈光,如果在室外就不能照亮室內。這個道理很明顯,再沒有疑惑的地方。是不是和佛所說的究竟佛理一樣啊?
佛告阿難。是諸比丘,適來從我室羅筏城,循乞抟食,歸只陀林。我已宿齋。汝觀比丘,一人食時,諸人飽不。
佛告訴阿難:諸位比丘,剛才到和我到室羅筏城乞食,回歸只陀林,我現已吃過齋飯。那麼你看諸位比丘,一個人吃的時候,其他人能否得到飽足呢?
阿難答言:不也,世尊。何以故。是諸比丘,雖阿羅漢,軀命不同。雲何一人能令眾飽。
阿難說:不會的。世尊。這些比丘,雖然是證得阿羅漢的果位,但是身體性命各不相同,怎麼能夠一個人吃飯讓其他人飽呢?
佛告阿難。若汝覺了知見之心,實在身外,身心相外,自不相干。則心所知,身不能覺。覺在身際,心不能知。我今示汝兜羅綿手,汝眼見時,心分別不。
佛告訴阿難:如果你覺知的心,確實是在身體之外的話,身心是分離的,各不相干,心所了知的東西,身體不會覺察到,身體的感覺心也不能感知。我現在把手伸出來展現給你,你的眼睛看到後,內心分別麼?
阿難答言:如是,世尊。
阿難回答:是的,世尊。
佛告阿難。若相知者,雲何在外。是故應知,汝言覺了能知之心,住在身外,無有是處。
佛告訴阿難:如果能夠感知分別,那麼怎麼能夠說心是在外呢?所以知道,你所說的覺知的心在身體之外是沒有道理的。
阿難雖然是佛的弟弟,但是對於心在何處開始還是不能明了的。所以在世尊告訴他心不在身內後,自然就聯想到了心在身外。當然這顯然也是不正確的。
第三處 心不在根內
阿難白佛言:世尊,如佛所言,不見內故,不居身內。身心相知,不相離故,不在身外。我今思惟,知在一處。
阿難對佛說道:世尊,就如您所言,看不到身體的內部說明心不在身內,身心不相分離說明心不在身外。我想心一定是在這個地方。
佛言:處今何在。
佛問道:在什麼地方?
阿難言:此了知心,既不知內,而能見外。如我思忖,潛伏根裡。猶如有人,取琉璃碗,合其兩眼。雖有物合,而不留礙。彼根隨見,隨即分別。然我覺了能知之心,不見內者,為在根故。分明矚外,無障礙者,潛根內故。
阿難說:這個覺知的心不在身內,也不在身外,我想應該是潛伏在六根之內。就象有人用琉璃放到眼前,雖然有物體在,但是並無障礙。隨著六根的感知,隨時分別思考。這個覺知的心之所以不能看到身內,是因為潛伏在六根處,能夠看到身外,也是因為潛伏六根的原因。
佛告阿難。如汝所言,潛根內者,猶如琉璃。彼人當以琉璃籠眼,當見山河,見琉璃不。
佛告訴阿難:如你所言,潛伏在六根內,如同琉璃。人以琉璃罩眼,能見山河大地,能見琉璃麼?
如是,世尊,是人當以琉璃籠眼,實見琉璃。
阿難說:是的,如果以琉璃罩眼,應當看到琉璃。
佛告阿難。汝心若同琉璃合。者當見山河,何不見眼。若見眼者,眼即同境,不得成隨。若不能見,雲何說言此了知心,潛在根內,如琉璃合。是故應知,汝言覺了能知之心,潛伏根裡,如琉璃合,無有是處。
佛告訴阿難:如果你的心和琉璃一樣潛伏六根,能夠見到山河大地,為什麼看不到眼睛呢?如果能夠看到眼睛,那麼眼睛就如同外境,不是潛伏根內了。如果不能見,怎麼能說覺知的心潛伏根內呢?所以你說覺知心潛伏根內,象琉璃一樣的說法是不正確的。
第四處 心不在內
阿難白佛言:世尊,我今又作如是思惟。是眾生身,腑藏在中,竅穴居外。有藏則暗。有竅則明。今我對佛,開眼見明,名為見外。閉眼見暗,名為見內。是義雲何。
阿難向佛陳述:世尊,我現在又想,這眾生的身體,腑藏在內,眼耳鼻等孔竅在外。腑藏是暗的,孔竅是明的。現在我開眼見佛,是看到外面,閉眼見到黑暗,就是見內了。這樣的說法怎麼樣呢?
佛告阿難。汝當閉眼見暗之時,此暗境界,為與眼對,為不對眼。若與眼對,暗在眼前,雲何成內。若成內者,居暗室中,無日月燈,此室暗中,皆汝焦腑。若不對者,雲何成見。若離外見,內對所成。合眼見暗,名為身中。開眼見明,何不見面。若不見面,內對不成。見面若成,此了知心,及與眼根,乃在虛空,何成在內。若在虛空,自非汝體。即應如來今見汝面,亦是汝身。汝眼已知,身合非覺。必汝執言身眼兩覺,應有二知,即汝一身,應成兩佛。是故應知,汝言見暗名見內者,無有是處。
佛告訴阿難:當你閉眼見暗的時候,這個黑暗的境界是和眼相關還是不相關呢?如果和眼睛相關,那麼黑暗就在眼前,怎麼能說看到身內呢?如果是看到身內,那麼在黑暗的房子裡面,沒有日月燈光,這個房間內豈不都是你的五藏六腑。如果和眼睛不相關,那麼怎麼能說是看見呢?如果不看外面,就能反過來看到裡面,身體裡面的黑暗就是身內的話,那麼睜開眼看為什麼不能反看到自己的顏面呢?如果看不到自己的顏面,怎麼能說是向內看呢?如果能夠看到自己的顏面,那麼覺知的心和眼都在虛空才對。怎麼能說在身內呢?在於虛空,自然不能是你的身體。現在如來和你對面,你的眼睛己經看到,但是身體還沒有察覺,照你的話身體和眼睛實在是有兩個覺知的心。那麼你的一個身體應該可以成兩尊佛。這是不可能的。所以你所說的看到黑暗就是見到了身內是不正確的。
第五處 心不在隨所合處
阿難言;我嘗聞佛開示四眾。由心生故,種種法生。由法生故,種種心生。我今思惟,即思惟體,實我心性。隨所合處,心則隨有。亦非內外中間三處。
阿難說:我曾經聽聞佛對四眾開示演說,因為有心才會有種種法生。又由於有種種法的緣故,會有種種心生。我現在的思維體現就是我的心性。這個心在想到什麼就是和什麼相結合而存在。不是存在於內、外、中間三處。
佛告阿難汝今說言,由法生故,種種心生,隨所合處。心隨有者,是心無體,則無所合。若無有體而能合者,則十九界因七塵合。是義不然。若有體者,如汝以手自挃其體。汝所知心,為復內出,為從外入。若復內出,還見身中。若從外來,先合見面。
佛告訴阿難說:你現在說,因為法生的緣故,所以種種心生。想到什麼就是和什麼相結合,那麼這個心就是沒有形象的。沒有形象也就沒有所謂的相結合。如果沒有形象而能相合,那麼十九界因七塵相合,沒有這樣的道理。如果是有形象的,那麼以自己的手撫摸自己的身體,你覺知的心是從內而出呢,還是從外而入呢?如果是從內而出,心還是在心裡,如果是從外而人,應該先看到自己的相貌。
阿難言:見是其眼。心知非眼。為見非義。
阿難說:眼看為見,感知是心,兩者不同。
佛言:若眼能見,汝在室中,門能見不。則諸已死,尚有眼存,應皆見物。若見物者,雲何名死。阿難,又汝覺了能知之心,若必有體,為復一體,為有多體。今在汝身,為復遍體,為不遍體。若一體者,則汝以手挃一支時,四支應覺。若鹹覺者,挃應無在。若挃有所,則汝一體,自不能成。若多體者,則成多人,何體為汝。若遍體者,同前所挃。若不遍者,當汝觸頭,亦觸其足,頭有所覺,足應無知。今汝不然。是故應知,隨所合處,心則隨有,無有是處。
佛說:如果眼睛能夠看見,那麼你在室內,門可以看見外面嗎?又如已經死去的人,眼睛尚在,應該可以看得到。可如果能夠看,又怎麼能稱為死去呢?阿難,你的覺知之心如果有形象,那麼是一個,是兩個,在你的身體內是遍布你的身體,還是僅僅局部?如果是一個形象,那麼你以手撫摸其中一個肢體,四肢均應感知,而都感知的話,你根本不會知道這個撫摸。如果撫摸時感知有具體的地方,則你的心肯定不是一個。如果是多個那就不止一人。哪一個是你自己呢?如果是遍布身體,那麼和剛才說的一樣,是不成立的。如果是局部的,那麼同時觸摸你的頭和足,如果頭有感覺,足就應該沒有感覺。而你則不是這樣,所以心是隨物結合而存在的理論是不正確的。
第六處 心不在中間
阿難白佛言:世尊,我亦聞佛,與文殊等諸法王子,談實相時,世尊亦言,心不在內,亦不在外。如我思惟,內無所見,外不相知。內無知故,在內不成。身心相知,在外非義。今相知故,復內無見,當在中間。
阿難說:世尊,有也聽聞佛與文殊菩薩談論實相。世尊也曾說道:心不在內外。那麼我想,在內卻看不到身內,在外的話成了相互不知。因為看不到身內,所以在內是不可能的,身心相互是一體,所以也肯定不是在外。那麼既然身心一體,對內有無所見,故知應該在中間。
佛言:汝言中間,中必不迷,非無所在。今汝推中,中何為在。為復在處。為當在身。若在身者,在邊非中,在中同內。若在處者,為有所表,為無所表。無表同無。表則無定。何以故。如人以表,表為中時,東看則西,南觀成北。表體既混,心應雜亂。
佛說:你說中間,那麼不能含糊不清,這個中間不能是沒有具體的地方,你現在說說這個中間到底在什麼地方。如果在身體上,在某一邊的話就不是中間,在中間的話還是在身內。如果有一定的地方,那麼是有心的外表呢,還是沒有?如果沒有,說明心根本不在那裡。如果有,那外表則沒有一定。因為如果把此當作中間,從東看是西,從南看是北,外表身體相混,更是雜亂。
阿難言:我所說中,非此二種。如世尊言,眼色為緣,生於眼識。眼有分別,色塵無知。識生其中,則為心在。
阿難說:我說的中,不是這兩種,就如同世尊所說,眼色是緣,從眼識而生,眼有分別,外物無知,感知就在這中間而生。
佛言:汝心若在根塵之中,此之心體,為復兼二,為不兼二。若兼二者,物體雜亂。物非體知,成敵兩立,雲何為中。兼二不成,非知不知,即無體性,中何為相。是故應知,當在中間,無有是處。
佛說:你的心如果是在六根和外物之問,那麼這個心體是兼有兩者,還是不兼有兩者呢?如果兼有兩者,那心物雜亂,外物並不是我們感知的,成了對立的,怎麼會有中呢?如果不是兼有兩者,那麼己經談不上感知和不感知,既然沒有形象體貌,中是什麼形象呢?所以你說心在中間的道理是不正確的。
第七處 心不是非一切處
阿難白佛言:世尊,我昔見佛,與大目連、須菩提、富樓那、捨利弗,四大弟子,共轉法輪。常言覺知分別心性,既不在內,亦不在外,不在中間,俱無所在,一切無著,名之為心。則我無著,名為心不。
阿難向佛說道:世尊,我曾經見到佛和大目連、須菩提、富樓那、捨利弗四大弟子共同談論佛法,經常說覺知分別的心既不在內外,也不在中間,沒有所在,不在一切處稱為心。我也是不在一切處,是不是心呢?
佛告阿難。汝言覺知分別心性,俱無在者,世間虛空水陸飛行,諸所物象,名為一切。汝不著者,為在為無。無則同於龜毛兔角,雲何不著。有不著者,不可名無。無相則無,非無即相,相有則在,雲何無著。是故應知,一切無著,名覺知心,無有是處。
佛告阿難:你說覺知分別的心,沒有所在,世間虛空、中水陸飛行的種種名為一切,你不在一切處,那麼是有是無,如果是無,則同於龜毛兔角一樣根本沒有,怎麼能說不在一切處呢?有不在一切處那就不可能是無。沒有這個形象才是無,如果不是無,那麼就肯定有相。有相就是存在,又怎麼能說是不在一切處呢?所以說,不在一切處是覺知心的道理是不正確的。
注:七處征心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詳細解說分辨了心的所在。從這裡我們細細揣摩心到底在什麼地方。禅宗五祖有雲: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可見明了心在何處是多麼的重要。 |
|